夏秋季蜂类活动频繁,蜂蛰伤是儿科常见急症,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。
蜂蛰伤看似小事,却可能暗藏危险。被蜂蜇后,多数人只会有局部红肿、疼痛等轻微反应,但对毒液过敏的人,可能出现全身变态反应,严重时会引发过敏性休克、急性肾功能衰竭,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,若抢救不及时,还可能危及生命。
一、不同蜂类,毒性大不同
常见的蜇人蜂有胡蜂(俗称马蜂、黄蜂)、蜜蜂、蚁蜂等。蜜蜂和胡蜂的腹部末端都有毒囊和毒刺,但毒性差别很大:蜜蜂蜇人后,毒刺通常会留在体内,且毒素含量少,一般只会引起局部瘙痒、红肿。
胡蜂的毒刺很细,能反复蜇人,毒液呈碱性,毒性远强于蜜蜂。民间常说胡蜂能“蜇死牛”,足见其危害性。
二、蜂蛰伤的症状要认清
局部症状:被蜇处会有剧烈的烧灼样疼痛,还可能出现皮疹、瘙痒、水肿,严重时水肿会蔓延到整个肢体。如果蜇伤部位在舌或喉部,可能会影响呼吸,一定要格外注意。
全身症状: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,表现为血压下降,进而导致循环、呼吸衰竭;还可能有发热、全身疼痛、头痛、躁动不安、肌肉痉挛等情况。
三、蜂蛰伤后,这样处理才正确
第一步:清除蜇刺,先检查伤口有没有毒刺残留,发现后要小心拔除,千万别挤压伤口,不然会让毒液扩散。
第二步:清洗伤口, 被蜜蜂蜇伤,因其毒液呈酸性,可用肥皂水或5%~10%碳酸氢钠溶液清洗伤口,被胡蜂蜇伤,毒液呈碱性,可用硼酸粉或食醋洗敷,如果分不清蜂的种类,直接用清水冲洗即可。
第三步:及时就医,这是最关键的一步!如果是被群蜂蜇伤,或者被单只蜂蜇后出现了荨麻疹等过敏症状,哪怕只是感觉全身不适,都要立即送孩子去医院。蜂蛰伤的致死原因主要是过敏反应和多脏器功能衰竭,早一分钟就医,就多一分安全保障。
四、做好预防,远离蜂蛰伤
外出时多留意,带孩子去郊外游玩或户外活动时,先观察周边环境,避开蜂巢,不要去捅蜂巢。不给孩子穿颜色鲜艳的衣服,尽量穿长袖长裤、戴帽子,减少皮肤暴露。出行前别让孩子接触香水、化妆品,也别饮酒,这些气味容易招蜂。
五、遇蜂群攻击,这样应对
如果遇到蜂群攻击,快速用衣物裹住孩子的暴露部位,让孩子蹲下不动(胡蜂是色盲,不会主动攻击静止的物体)。记住,别让孩子奔跑或扑打蜂群,以免激怒它们。被蜇后也不要挤压、抓挠伤口,避免毒液扩散或皮肤感染,要立即送医。
夏秋季是蜂类活跃的季节,保护孩子远离蜂蛰伤,需要家长多一份细心和警惕。如果孩子不幸被蜇伤,别慌乱,按照正确的步骤处理并及时就医,就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。